文化文史和学习委

广州市政协学文委视察广州沙面岛和荔湾聚龙古村

广州市政协学文委视察广州沙面岛和荔湾聚龙古村

日期:2013-11-21     

      11月21日上午,广州市政协学文委组织学文委委员20多人由市政协刘毅东副秘书长、许鸿基主任带队,前往荔湾区沙面岛和聚龙古村进行视察和座谈。在座谈中,政协委员们和与会人员踊跃发言,对沙面博物馆的筹建及沙面建筑群的保护利用和聚龙古村的开发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市政协、荔湾区政协召开联合视察座谈会


      荔湾区政协主席王慎初、副主席何惠生,荔湾区政协文史委委员、荔湾区文化局、有关街道等单位负责人也参加了这一活动。

 

 

市政协副秘书长刘毅东讲话


      一、关于沙面岛欧陆风情建筑的保护开发和沙面博物馆的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委员们首先视察了沙面历史展览馆。据沙面街道办事处主任和有关资料介绍,展览馆为2010年广州亚运会前启动建设,当年10月完工。展览馆面积300平方米,围绕人文历史、建筑风貌主题,以图片、文字、实物展示、多媒体等形式介绍沙面岛的古貌新颜。委员们还亲身体验了沙面岛主要进出口处设立的指示信息系统(带二维码),具备全岛导游导览功能,介绍全岛53处文物及其他资讯,很受居民和游客的欢迎。


      沙面岛位于珠江岔口白鹅潭畔,是一座四周绿水环抱、风景优美秀丽的园林小岛,占地面积330亩。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英、法侵略者凭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恢复商馆洋行”为借口,强迫两广总督租借沙面,雇工修护河堤,填土筑基,形成沙面岛。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沙面租界内的公共设施已基本完备,建筑主要有领事馆、教堂、银行、邮局、电报局、商行、医院、酒店和主宅,另外还有俱乐部、酒吧、网球场和游泳场等,其住户多是各国领事馆、银行、洋行的人员以及外籍的税务官和传教士。直至1946年10月24日,国民政府发出《收回沙面租界为本市辖区令》,沙面才重新回到中国人民的怀抱。一直以来,由于其独特的历史和欧洲风情的建筑、人文环境,沙面的建设和发展得到政府的特殊管理社会和各界的广泛关注。

 

 

市政协学文委委员视察沙面博物馆  


      1992年,广州市政府将沙面列为文物保护区,1996年沙面建筑群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全岛有150多座欧洲风格建筑,53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建筑。产权分属海关、省外办、市房管局、基督教协会等不同单位。岛内居民约4800人,企事业单位约180家,集机关团体、外国领事、商务服务、旅业餐饮各行各类,形成特有的地域经济模式。


      委员们认为,经过多年整治,沙面岛各方面的建设、管理越来越好,但也同样面临着如何处理好文物建筑的保护与整个沙面岛的开发利用的关系问题,如步行岛如何搞,和周边的关系的交通、停车场如何规划和管制,建筑物的利用开发既要符合文物保护规定又能够出租使用使它变得更有生机活力和可持续使用下去,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要周密考虑,有些事情,还没想好的,可以慢一点、稳一点。
建议:


      1、目前展览馆内容还不够丰富,应定位为沙面博物馆。可增加一点内容:这就是沙面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沙面的历史就是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受侵略、受压迫、受掠夺的血泪史,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产生什么影响?我们不应忘记这段历史。展览馆应增加这方面的内容,让它告诉后人,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2、应提高全民的文化保护意识。沙面建筑群作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先要保护好,传承好。对沙面社区功能的定位不能太多,目标不能太多,文化上的保护开发应多于商业上的开发,减少商业化,否则就会损害文物建筑。也不要把居住在这里的老百姓都赶走,很有可能造成文化的断裂。总之,要达到保护、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


      3、成立沙面旅游接待中心。


      4、搞步行岛必须对沙面的交通停车问题要给予特殊的政策,要和周边如白天鹅宾馆的交通停车场规划一并考虑,通盘解决。

 

 

市政协委员视察沙面


      二、关于聚龙古村保护开发利用的意见和建议                                                                                       


      为落实今年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梁伟发同志把聚龙村升级改造成聚龙文化村的指示,委员们视察了聚龙牌坊、聚龙桥以及聚龙古建筑群,深入了解聚龙村开发方案和建设情况。   


      聚龙村坐落在冲口街陇西与招村之间,村口正对一湾河水,整修过的河岸两边古榕蔽日,风景宜人。光绪年间,广东台山籍邝氏华侨在这里买地置办良田百亩和统一规划建房。全村现存19座院落,占地5000多平方米,每座两层高的青砖大屋,按井字型平面布局,建有7条街巷,整齐美观,错落有致,其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岭南特色,是广州现存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筑群之一。清末至抗日战争前,曾经生意繁荣,名人辈出,闻名广州,后因战乱而萧条。

 

 

市政协委员视察聚龙村


      根据开发方案,聚龙村将根据文化村的发展定位,以古旧建筑为载体,充分利用可供改造的13栋房屋,打造小而精的多种类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馆群,通过静态展示与动态表演等方式,侧重游客体验、互动、参与,使聚龙村发展成为集旅游参观、青少年传统教育、家庭亲子教育及向中外游客普及推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等多功能于一身的文化旅游项目。结合聚龙村所在区域—白鹅潭经济圈的发展规划,将聚龙村与周边文化古迹冲口涌、杏花社区等地域串联,共同打造成具有岭南水乡氛围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主题旅游区。


      委员们认为,荔湾区对聚龙村的前期保护开发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现在的开发方案设想不错,但如何招商引资,吸引有志于保护利用开发古村落的人才、资金进来,需要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持。关键还是要处理好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使古村在开发中得到最好的保护和使用。(广州市政协学文委办公室)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委员会    粤ICP备05084687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205号